9月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巴莫曲布嫫应邀做客我校“天目大讲堂”,在浙江农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101多功能厅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报告。50余位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传承人研修班学员和师生代表参会。此次报告会由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讲座由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王磊院长主持。

巴莫教授从如何把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所列遗产项目的履约实践这两个模块为学员们展开授课。首先,巴莫教授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徽标做出阐释,它立足于保护活态遗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尊重,并提升人们对非遗及其重要价值的认知和关注。象征着传承、传播与接续,也代表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不仅强调当下,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保护是过程性和动态的保护,也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非遗人是非遗项目在社区的实践者,更是保护《公约》立足的基础。风险和威胁都是《公约》的关键词汇,尤其是事关保护,已然的威胁和未然的风险都需要做出评估和预警机制。
传承人认定制度是我国最典型的采取措施维护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文化权利的制度。在《公约》的框架下,“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是指那些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或传承,并将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人群。公约的成就包括“非遗”新概念的引入和认知的变迁。“传统制茶技艺”是中国有特色的系统性保护案例。“传统制茶技艺”遗产项目的成功申遗,正是以系统观念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积极参与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进程展现了大国担当做出了中国贡献。
巴莫教授对未来阶段每个非遗项目递交履约报告的填写要求、注意事项、撰写工作与回应性方法做出细节性的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之间的连接点在于相关社区群体、个人、多元协办方、各级政府与科研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发展的三个支柱(社会、经济、环境))上分别有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且有助于满足和平与安全的需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改善公众的社会和文化福祉,也有助于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业。

茶学与茶文化学院院长王磊高度评价了巴莫教授的讲座,语言准确严谨,内容丰富严密,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他呼吁各位茶相关非遗传承人在巴莫教授的指导下,为2024年底开展非遗项目申报的履约报告做出更好的准备!
(王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