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生柱
茶学院特聘教授、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首席专家
邮箱:Lsz_114@163.com
教育经历:
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学术专/兼职:
2024——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首席专家
202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和结项鉴定专家
2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202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8——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专家
2018——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贵州师范学院共建基地——中国乡土社会研究中心(贵州)常务副主任
2017——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2015——2017《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执行主编
研究方向:
1. 乡村道教、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研究,尤其是“瑶传道教”、地方道教文献、经书、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重点关注华北地区的打醮,瑶族经书、神像画的调查研究;
2. 传统节日、民族节庆研究,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变迁,社会节日化,文化节日化,节日与基层社会治理,节日与乡村振兴;
3. 民间文学研究(童谣、山歌、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民族地区碑刻搜集整理研究。
人才称号
2023年9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获奖情况
2023 研究报告《中国“瑶传道教”神像画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获得贵州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一等奖。
2023 论文《文字上山、礼仪下渗与村寨社会结构变迁——基于瑶白侗寨民间文献的考察》获得贵州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2020 研究报告《贵州“瑶传道教”濒危经籍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获得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
主持课题
2023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23ZDA089)子课题“移风易俗与城乡社会风尚融合发展研究”。
202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瑶传道教’神像画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22BZJ045),资助金额:20万,在研。
201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黔桂边区‘瑶传道教’濒危经籍的抢救、整理与研究”(16CZJ021),资助金额:20万,已结项(结项等级:优秀)。
20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中国节日影像志·摆古节”(YXZ2015009),资助金额:10万,已结项(结项等级:良好)。
202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 “黔湘四十八寨歌节调查研究”,资助金额:5万,已结项。
2020 贵州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社会节日化语境下当代贵州民族节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20GZYB24),资助金额:4万,在研。
2015 贵州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贵州‘瑶传道教’濒危经籍的抢救、整理与研究”(15GZYB66),资助金额:3万,已结项(结项等级:良好)。
学术发表
¨代表性期刊文章
1. 《夷夏互根:明清以降清水江下游地区“天地君亲师”相关信仰习俗考察》(1/1),《民俗研究》(CSSCI)2024年第3期。
2. 《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典藏与研究——全球记忆研究的视角》,《世界民族》(1/2)(CSSCI)2021年第2期。
3. 《文字上山、礼仪下渗与村寨社会结构变迁——基于瑶白侗寨民间文献的考察》(1/1),《民族艺术》(CSSCI)2020年第6期。
4. 《公共记忆的节会化再生产——瑶白侗寨摆古节个案研究》(1/2),《宁夏社会科学》(CSSCI) 2020年5期。
5. 《冀南醮仪中“功”的逻辑与实践——兼论民俗语汇作为民俗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1/1),《民俗研究》(CSSCI)2016年第6期;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17年第3期存目。
6. 《神像: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实践——基于冀南洗马村的田野考察》(1/1),《民俗研究》(CSSCI)2014年第2期。
7. 《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1/1),《西北民族研究 》(CSSCI)2012年第3期。
8. 《全球宗教变迁与中国两个社区的民众:江苏和台湾的比较研究》(译作,1/1),《民俗研究》(CSSCI)2017年第5期。
9.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要“接地气”——波士顿大学魏乐博教授访谈录》(译作,1/1),《民俗研究》(CSSCI)2017年第5期。
10. 《“抗争”之辩:多重能动性、性别和马拉维政治》(译作,1/2),《民俗研究》(CSSCI)2013年第2期。
11. 《酒店民族品牌命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3/3),《民俗研究》(CSSCI)2016年第4期。
12. 《为儿童而歌——我国各民族童谣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研究》(1/2),《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
13. 《民族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展望——基于2001—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课题立项数据的量化分析》(2/2),《民族教育研究》(CSSCI)2018年第2期。
14. 《中国地方道教仪式学术史回顾与前瞻》(1/1),《宜春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15. 《互文性视野下的童谣文本研究》(1/1),《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
16. 《瑶族抄本文献在海外的典藏及其研究——以“瑶传道教”经籍为中心》 (1/1),《民族论坛》2016年第2期。
17. 《基于文献计量的贵州少数民族童谣搜集整理与研究现状分析》(1/2),《民族论坛》2015年第3期。
¨专著
1. 《功·事·礼:冀南乡村的打醮》(1/1),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
2. 《记忆的狂欢:清水江边瑶白侗寨摆古节的民族志研究》(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3. 《冀南乡村的道教仪式与经籍整理研究》(1/1),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
4. 《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孟家村》(1/2),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
5.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二月二》(2/2),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
6. 《中国节日志·春节(山东卷)》(副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7. 《中国节日志·二月二》(副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8. 《社火傩韵》(3/4),学苑出版社,2018年。
参加学术会议
1. 2020年10月,作为主要召集人组织召开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山地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中国侗族研究回顾与展望论坛”,并发表题为《侗族节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演讲。
2. 2019年10月,美国巴尔的摩市(Baltimore)参加“2019年美国民俗学年会”(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2019 Annual Meeting),作为分论坛主席召集并主持了“乡土社区文化遗产与现代中国社会研究”(rural Comm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Modern Chinese Society)专题会场,并发表英文论文Merit and Nurture: An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uidepost Belief in the “Forty-eight Villages” in the Border Area of Guizhou and Hunan Province.
3. 2019年4月,在美国萨凡纳市(Savannah)参加“2019美国东南语言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19 Southeast Conference on Languages & Literature),发表英文论文The Practice of Merit in Southwest China.
4. 2016年2月,在河北广宗参加“梅花拳与中国乡村自治传统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乡土法则、信仰实践与村落自治传统的运作——基于冀南打醮的田野观察》。
5. 2015年5月,在山东济南参加“礼俗互动: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民俗语汇与礼俗互动——冀南打醮活动的民俗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