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国际中文教学视域下茶非遗价值与运用”座谈会,在浙江农林大学成功举办。由教育部语合中心发展规划处处长王甬博士参与的汉语言教学专家团队,44位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传承人研修班的学员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的重要精神,深入探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茶非遗”元素如何赋能的命题。

中国茶谣国际茶礼队《儒家茶礼》
与会专家就“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非遗特色及优势”“茶非遗在中外语言交流中的滋润机制”“中文教学中如何以非遗技艺凸显中国文化”“中外语言交流互动中的非遗途径探讨”“如何运用非遗中的‘茶语’辅助中文教学”等诸多命题展开观点碰撞,讲述如何以茶非遗为依托,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丰富和趣味,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王甬博士在讨论中,以扎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国作为中文母语国,近年来文化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的趋势,高度评价“茶非遗”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期待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继续挖掘资源、整合优势、丰富路径,把配合各国开展中文教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将一片叶子的中国话语传遍全球。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冯尚申发言指出,“国际中文视域下茶非遗价值与运用座谈会”,对浙农林大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意义深远;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处副处长蒋俊表示,茶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浙江茶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鼓励省内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和平台的优势,积极推广茶教育研究和茶文化推广。
座谈会由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院长王磊主持。44位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传承人研修班的学员们参加研讨。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主任徐丽华,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杨立乾,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赵有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原中方院长陈晦,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主任、秘书长苏祝成,浙江农林大学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茶学与茶文化学院 姜涛)